《大魏败家子》 章节介绍
有些小说,经典在于它的深度;有些小说,经典在于它的广度。而眀志的这部小说《大魏败家子》,打破了壁垒,让许多不曾接触网络小说的读者开始慢慢喜欢,这就是它的丰碑。经典章节(第2章)内容介绍:站在坞堡门前,看着足有小孩人头大的铜锁、胳膊粗的锁链,.........
《大魏败家子》 第2章 在线试读
站在坞堡门前,看着足有小孩人头大的铜锁、胳膊粗的锁链,李承志又忍不住腹诽起来。
若不是这门锁的太牢,他早偷溜进去查看地形了,不然也不会功亏一篑。
等门打开,李承志就知道,门为什么要锁这么死了。
弓箭刀枪一应俱全,都没怎么上锈,一看就知道经常有人来保养。
不过他不算太吃惊。
北魏民间不禁冶铁,刀兵也没有管制,还有私人打造兵器,私锻甲胄卖给官府的。
更有些地方豪强和门阀私蓄兵奴,比如李家这样的。
朝廷也基本上是睁只眼闭只眼,只要你不造反就行。
感觉很诡异,与汉代,以及唐以后的朝代相比,不要太奇葩。
但要与实情结合起来,就一点都不突兀了。
南北朝时期,完全是门阀称雄的时代,离开门阀,别说坐天下,你毛线事都干不了!
等上了二楼,看到十几副札甲,李承志才有些动容。
放到其它朝代,这已经够上造反,被诛九族了。
不过质量都有些堪忧,别说钢了,连全熟铁的程度都没有达到。
还有几副军弩,但大部分的都用不了。
李松说是主要零件缺失,但又没有专业的打造和维修人员,所以基本上成了废品。
李承志瞅了一眼,感觉自己应该能修好……
到了三楼,他才算是震惊了:标准的城墙模式,角楼、箭跺、马面等一应俱全,擂木落石应有尽有……
怪不得英武残暴如汉武帝都要禁坞堡,最后却还是没有禁得了?
这一座坞堡,就等于一座小型的军事堡垒。
若到乱世,稍稍发展一下,就是一路反王……
可能是有顾忌,李松暂时没有让家丁披甲,也没有取军弩,只是让李彰带人取了刀枪弓箭,守住了庄墙。
也就一刻钟之后,耳中便传来了一阵马蹄疾驰的声音。
李承志眯眼一看,十几个黑点,正沿着河岸往这边奔来。
被阳光一照,有两三骑从上到下竟然都反着寒光……
他心里一松:“来的是铁骑,应该是官兵!”
李松诧异的看了李承志一眼:没人教过他,郎君怎么猜出是铁骑的?
李显伸长了脖子,有些想不通:“离的这么远,郎君如何认出来的?”
李承志伸手一指:“你看中间那两骑,人和马身上都反着光,估计是人马俱甲!”
这可是稀罕东西,别说私人武装,就算举国之力,都造不出多少来。
朝代再往下数,李世民的玄甲军也才是千骑左右,到了宋代,金朝的铁浮屠,西夏的铁鹞子,也才三五千。
李显不服气的说道:“兴许是出了汗,衣裳冻成了冰……”
也就三五句话的功夫,那些人便进入了视线之内,
李显瞪眼一看,其中三骑,果然都是人马俱甲。
他不可思议的看着李承志:前两天父亲警告他和大哥,说郎君已经不傻了,让他们以后放尊重点。
他本有些不信,但经过今日这半天,他隐约觉得,父亲说的好像是真的……
来的好像是熟人,看到坞堡上有人警戒,一个甲骑没一丝防备的奔到墙下,仰头喊道:
“李主事,我家校尉受伤了,快快开门!”
李松悚然一惊:怪不得人马俱甲,来的竟然是陇东府的郡尉?
“胡旅帅,堡门早已封死,你们从庄门进来……”
说着便拉着李承志往下走:“郎君,有麻烦了……”
李承志后知后觉的问道:“是不是打仗了……”
李松沉着脸:“八成还是大仗……”
等下了坞堡,看到来人的模样,李承志心里一咯噔。
李松还真没猜错:人人身上染血,有两个瘸着腿,更有两个是被背进来的。
其中一个甲士的肚子上裹着一件衣袍,早已被血浸透,外层都冻成了冰。
真的打仗了?
几个骑士抬着伤者,横冲直撞的冲进了庄园,
胡旅帅大声喊道:“李主事,快请医师……”
李松不敢怠慢,一指前院厢房:“抬到这里……”
等人抬进去,李松又紧声问道:“胡旅帅,可是哪里发生了战事?”
胡信神色一黯:“泾州覆钟寺的僧人反了……
太突然了,都在好好的参加初七的厨会,突然就有和尚抽出了刀,扑向了史君与府君那一房……”
李松心里一跳:“之后呢?”
二郎与夫人等,可都全在泾州城里呢……
“有我等在,自然不会让贼人得逞,史君安然无恙,城里的贼人也基本被缴干净了……
但贼酋鼓动了上万僧户,已把泾州城给围了,史君见我等身披全甲,便命我等突围,传令各乡绅召集乡丁平乱……”
李承志觉得有些荒谬。
“泾州刺史见你们穿的是全甲,便令你们突围?”
这泾州的兵事荒废到了何种程度,竟连几副全甲都凑不出来?
“并令各乡绅召集乡丁平乱?”
县兵呢,郡兵呢,州兵呢?
扯淡呢吧?
正胡猜着,又听李松说道:“仆明白了,即刻便去安排,旅帅稍待!”
说着又拉了拉李承志的衣角。
李承志跟着李松出了前院。
走远了一些,他才低声问道:“真要去平乱?”
“平个鸟毛?”李松气急败坏的骂道,
“那可是上万僧户,全是断了粮过不了冬,饿疯了才跟着闹的,不然哪个吃饱了撑的,在这大冷天里跑到泾州城外卧冰?
况且州兵、郡兵、县兵都无用,仆带这二三百乡丁去了,能激起多大的水花来?”
卧槽?
李承志才算是反应了过来。
大魏乱不乱,和尚说了算。
魏朝的税制,普通民户一年只需向朝廷交纳约六石的粟税,
但到了寺庙管理的僧户这里,一户一年竟然要向僧官交租六十石?
就靠着类似于印度那套“这辈子吃的苦越多,下辈子投的胎越好”的洗脑理论勉强维持着。
现在连信仰都不管用了,可想而知,这次跟着闹的乱民会有多么疯狂?